国内易学研究十年综述
姜文化
(商丘师范学院 政治学与法学系 河南商丘 476000)
自十翼注解《周易》始,历代文人便没有停止过对周易经传的阐释和研究,使易学研究成为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最近十年来易学研究更为炽热,学者们出版了大量研究性著作,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十年来以《周易》为研究内容的学术著作达近百部之多。之所以取得如此丰富的研究成果,一是由于研究群体不断壮大,除了原有的中坚学者以外,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二是我们的易学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各级组织指导下,易学研究得以可持续发展下去。同时,出版机构也作了重要贡献,大量的古籍和经典著作被重版重印,对繁荣学术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些因素促动下,易学研究不断地开拓创新。本文拟对近十年易学研究的现状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综述。
一、史学探索全面深入
史学探索是易学研究的一个传统方向, 近十年中取得许多新的成果。一些学者深入探讨了早期易史,如吴前衡的《〈传〉前易学》(2008),陶磊的《思孟之间儒学与早期易学史新探》(2009),都对易学早期历史做了梳理, 使人们厘清了早期易学的脉络。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的研究视角更加细化,如陈国钧的《周文王祖孙四代人的政治奋斗史:易经新解》(2007)和兰甲云的《周易古礼研究》(2008),前者认为《周易》是一部记录文王世家的政治史,令人耳目一新;后者则对《周易》经传及易学史上的有关古礼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这些研究视角为易学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张延生的《易理数理:象数易学数学及其应用》(2009)涵盖了中国古代、先秦之前、秦汉之后的易学与数学的发展简说,覆盖内容较广。此外,金生杨的《汉唐巴蜀易学研究》(2007)对巴蜀易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和渊源作了全面的探索;汪学群的《清代中期易学》(2009)填补了雍正时期易学的空白;祁润兴的《周易义理学》(2007),可以看作是一部义理学史,潘雨廷的《易学史丛论》(2007),则收入了从上古至清的易学史论文,也可以视为一部易学史略。而杨存的《易经揭秘:周易的另一种新解读》(2008)和黄懿陆《中国文明起源:从1.7 万年前到春秋战国的易学模式》(2009)中也都有篇幅进行史学探索。关于《周易》的年代问题,李学勤的《周易经传溯源》(2007)结合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作了深入探讨。对史上易学名家的研究也属于史学探索的一个方面,这十年对名家易的研究成果极为突出,如殷美满的《朱熹解易》(2007),彭迎喜的《方以智与〈周易时论合编〉考》(2007),郭彧的《京氏易源流》(2007)和郑朝晖的《述者微言:惠栋易学的“逻辑化”世界》(2008)等等都对史上研易名家进行了详细研究,而辛翀的《易学与科学:丁超五科学易学思想研究》(2009)可以视为名家易和科学易方面的佳作。此外,对易学名家的研究还表现在大量博士论文的完成,这些博士论文对易学名家做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丰富了易学研究的内容。
二、经传研究形式多样
对《周易》经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注释方面,历来如此。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周易》经传的注释取得许多新的成果,出版了诸多著作,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林之满主编的《周易全书》(2004),内容包含了周易注译与解析、易林注释与讲解等;秦伦诗的《周易应用经验学》(2007)用简明通俗的语言阐明易经理论;许钦彬的《周易卦爻辞新解》(2008)对周易卦爻辞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还有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2007),对经传作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和注释。而陈鼓应的《易传与道家思想》(2007)则探讨了易传和道家思想的关联,内容包括《象传》、《文言》解《易》的道家倾向,帛书《系辞》与道家传本,《说卦》、《序卦》的道家理路等,具有一定的特色,反映了近十年易学研究的新水平。田峰的《孔子:被遗忘的古代科学家:易传与古代科学》(2008)研究了《易传》的基本内容,如天道论,地道论,数学论等等。郝岳才的《周易文化的科学探索》(2008)剖析了易经和周易符号、文字,是一部有着一定特色的易学专著。唐明邦主编的《周易评注》(2009),该书除了对经、传各分原文、注释和评析外,还附有“易学名词概念浅释”,是近几年国内易学研究较为全面的著作。此外,金景芳的《周易通解》(2007),黄卫清的《演易之门》(2007),王振复的《周易精读》(2008)等,都对《周易》经传作了详尽的注释和解读。而周仰贤的《周易辨似》(2008),何新的《天行健:《易经》新考》(2008),杨德存的《易经揭秘:周易的另一种新解读》(2008),马恒君的《周易正宗》(2007),互子的《易道中互:易经体系》(2009),陆思贤的《周易考古解读》(2009),黄天骥的《周易辨原》(2008)以及张汉的《周易会意》(2009)等,也都尽百家之言,以不同的深度和精度对《周易》作了注释,为人们学习和理解经传提供了多种蓝本。在训诂解经方面,近来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徐子宏的《周易全译》(2009)对《周易》的译注和解读,主要是从训诂的角度来进行的。此外,大量通俗读物的次第出版,对《易经》作了简单易懂的入门介绍,包括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和卦义说明等等,对易学普及工作作出重要贡献,这里不再赘述。
近十年对于《周易》经传方面的研究,不再拘泥于单一形式,而是角度不一,趋向多样化,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值得注意的有魏朝鹏的《承传华胥文明的历史文献: 伏羲〈八卦〉原创意境探析》(2007),从数学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等各个方面解读先祖文化。霍斐然、徐韶杉编著的《霍氏周易正解》(2009),以古代天文学为背景,对《易经》框架结构、思维方式及其推演作了细致诠释,可谓别具一格。张汝金的《解经与弘道:〈易传〉之形上学研究》(2007)则立足于中国古典解释传统,结合西方诠释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审视《易传》对《易经》的诠释问题,厘清了《易传》诠经的最初面貌、方法体例、实践价值和哲学意义。赵又春的《我读周易》(2007),彻底抛开传统的“以传解经”的解《易》模式,凭借训诂和逻辑,对《周易》作了全新的解读。邓球柏的《易经通说》(2007)通过释词通义,揭示了《易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陶宥亘编著的《易经新得》(2008)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对《周易》的渊源、发展脉络、本义、主旨及组合操作规则作了较系统的阐释破译。一些易学家还专门致力于《河图》、《洛书》的研究,如王永宽的《河图洛书探秘》(2006),王以雍的《易经解析与致用》(2008),都对《河图》、《洛书》进行了解说,反映了当前易学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此外, 张今的《用科学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2008),用科学方法揭开《易经》的全部秘密, 包括易的起源,《河图》、《洛书》的秘密,《易经》卦序之谜等等。商宏宽的《周易自然观》(2008),展示了周易关于天道、地道和人道的自然结构, 揭示了自然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阐述了独特自然结构观,观点非常新颖。
1973 年帛书《周易》出土后,帛书《周易》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界对帛书《周易》的研究逐渐热络起来。近十年来出版了五部专著,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如王化平的《帛书〈易传〉研究》(2007)对帛书《周易》、《系辞》、《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进行了深入探究。刘大钧《周易概论》及其增补本(2008)提出了有关帛《易》研究的最新见解和成果。在对帛书《周易》的考释方面,廖名春在《帛书〈周易〉论集》(2008)中除了对一些难字进行考释外, 还对易学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张立文的《帛书周易注译》(2008)则是一部非常细致的校释著作。刘彬的《帛书〈要〉篇校释》(2009)对帛书《要》篇进行了精细的校勘和注释。当然,这几部著述都增加了人们对帛书《周易》的了解,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帛易打下了基础。
三、科学易内容丰富
《周易》作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数学、天文、历法、中医等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渊源,并指导着这些具体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继续深入探讨,力图从《周易》智慧中寻得启示,使科学易研究成为近十年周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著作不断涌现。如徐道一的《周易·科学·21 世纪中国:易道通乾坤和德济中外》(2008),阐发了中华易学的思维特征及其历史价值与当今价值取向。栾任之、王景祜的《周易思维与现代科学》(2009),着重用周易思维论述了宇宙起源、物质起源和生命起源,还对如何正确运用周易思维方式以及未来元素周期表做了阐述, 充分显示了周易思维对现代科学的重要价值。同时,关于《周易》与历法的关系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如常秉义的《周易与历法》(2009)就全面介绍了周易与历法的关系。用近代自然科学成果阐述易学思想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张图云的《周易中的数学:揲扐算法研究》(2008),对《周易》占筮的揲扐算法、揲算命题的归纳和证明、《周易》揲算结果数的出现概率等做了深入探讨。
《周易》同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关系尤为密切,可以说易理对中医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近十年来,学界召开过多次关于周易与中医学学术研讨会,对这一问题作了系统的探讨,易医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并有许多成果问世。辛玉京、明易的《易医实用通历》(2007),作者根据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理论,认真推算后直接排列于每天所对应的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的定时开穴穴位。成铁智的《周易与中医养生:医易心法》(2007)介绍了中医思想、中医之独特断疾术、中医之五行辨证、中医健身长寿养生术、中医养生启蒙等等。王以雍的《易经解析与致用》(2008)将义理应用于中医、养生等方面。马永基的《现代养生保健与疾病预测:周易新解》(2008),利用《周易》的平衡理论,对中华传统养生保健法进行了现代解读。邹学熹、佘贤武的《易经》(2008)阐明了易医的学术渊源,易理对医理的指导价值,易理在医学中的具体运用要点等。赵辉贤编著的《〈周易〉与中医学》(2009)就中医与《周易》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内容十分丰富。贾向前、贾云飞的《易医探微》(2009)内容包含了易医溯源、中医理论与《易经》、八卦诊病、气功导引的治疗方法、用起卦的方法诊断疾病等。常秉义的《周易与中医》(2009)对生命科学、气功科学、养生科学、预测医学、营养医学、时间医学都有重大启示。此外, 张其成的《易学与中医》(2007),杜晓飞的《易医新疗》(2008),宋定国的《周易与养生》(2008) 也就某个方面做了透彻的论述。
所有这些对医易的著述,为中医研究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医学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对于中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人文易成果斐然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周易》深邃的哲学思想历来倍受重视,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期,文人先学对《周易》哲学思想的探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阻碍。二十世纪,随着西方近代哲学,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使得《周易》研究成果发生质的突变,近年来更是成果斐然。许文胜的《大成之道》(2006),其中就包含《易经》对中国哲学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重要内容。邓球柏的《易经通说》(2007)通过释词通义,深入地揭示了《易经》深蕴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郑万耕、赵建功的《周易与现代文化》(2007)对《周易》作了现代反思,并包含了宇宙论、天人观及辩证思维等内容。米鸿宾的《大易识阶》(2007)以人本位解易,并重新诠释“天人合一”即道家之宇宙哲学、佛家之真善美与儒家之出而用世的水乳之融。王章陵的《周易思辨哲学》(2007),通过对《周易》的宇宙本原论、三律、数理逻辑、中道哲学、社会结构论等的揭示及其重新思辨, 建立了自身的《周易》理论体系;陶磊的《思孟之间儒学与早期易学史新探》(2009),其“礼与儒家哲学的展开———思孟之间” 篇侧重探讨了由礼而演绎出的哲学。陈荣的《周易与创新思维》(2009),对《周易》中包含的潜意识思维方法作了解说。章关键的《想象的智慧:〈周易〉想象学发微》(2007)系统论述了《周易》的想象之学。
关于易学与管理方面,史力生的《易经与管理决策》(2007)按六十四卦的排列规律和内容,从岗位、培训、协同、沟通、危机管理等六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四百五十多个管理启示。穆晓军的《学<易经>通管理》(2008)着重探讨《易经》思想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帮助管理者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把握大势。张述任的《易道管理》(2008)
介绍了易道思维、易道原理、易道管理、易道品德、易道环境等易道管理模式。凌书军的《易经的智慧》(2007)结合了管理学、营销学以及一些经商经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围绕“六十四卦”精髓展开详尽的论述。这些论著大多结合实例对《周易》的管理理念作了全面阐述,为周易思想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周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视为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因此,易学研究自然离不开《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周易》与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书宝的《民族特色文化与行为心理定位:论<易经>文化品位与社会和谐的关系》(2006)从中国文化的根源上阐述了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宣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本质。李娓的《易经: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2007)从不同角度探讨《周易》的文化内涵,内容包含《易经》与传统文化,《易经》、传统与修齐治平,《易经》、传统与教育等等。《周易》美学思想继续受到关注,张乾元的《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学与中国书画美学》(2006)通过对《周易》“意象”等范畴的美学特征的论述,阐明这些范畴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对中国书画的影响;而张景尧的《张景尧山水画集:〈周易〉与中国传统绘画泛言》(2008),黄黎星的《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2008)也都分析和总结了《周易》对传统文艺观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五、象数易视角开阔
象数解易和义理解易是易学研究的两条重要路径。近年来,在义理解易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象数解易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有不少成果问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张延生的《易象延:易象及其延伸》(2006),从“象数易学”角度,论述了易“象”及其各种变化规律。邓立光的《周易象数义理发微》(2008)中也有篇章对象数易问题进行了阐发。
对象数易学做较为全面的研究的学者是张其成,他的《象数易学》(2009)梳理了象数学派的源流,详解了象数范畴,并分析了象数学派的本体论、方法论、天道观、人道观,从而论证了“象数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示了象数学派关于宇宙世界与人文世界同构、物理之学与心性之学会通的理论图式。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象数易的研究视角逐渐开阔, 如李树菁遗著, 商宏宽整理的《周易象数通论:从科学角度的开拓》(2007)对易象、易数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陈碧的《〈周易〉象数之美》(2009),诠释了《周易》象数美学思想,做到了易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不失为跨学科研究的佳作。
辞典的编撰出版为人们学习易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同时也是向人们传输易学知识的重要方式。2008 年出版的《中华易学大辞典》,可视为学界在辞典编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结语:研究不足及展望
以上,我们对这十年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总的来说,无论从著作的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也大大推动了易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当然,有些方面的研究仍较薄弱,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主要表现在:1、研究成果很不平衡,多集中在少数几个热门专题,出现“冷热不均”现象;2、名家易研究成果突出,但研究方法和视角单一,大都习惯于用历史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仅有少数人从政治学、社会学等视角展开研究,且挖掘深度和广度还不很够;3、跨学科研究方面,开拓性略显不足,一些问题的研究没有达到理想的深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这些情况一定会得到完善和充实的。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深信:易学研究的视野将更广阔,角度将更新颖,而易学对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价值研究将依然会是未来易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学术界将继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深挖易理中有益的资源潜质,积极促进传统易学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推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